华促会文工委调研组一行考察非遗文化产业发表时间:2024-10-11 10:30 近日,保信中经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华夏文化促进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胜祥一行对景泰蓝制作工艺及花丝镶嵌生产工艺进行调研考察。 景泰蓝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诞生于皇宫,是一种备受明清帝王青睐的宫廷艺术,在紫禁城的太和殿、颐和园的排云殿等都能看到景泰蓝的踪迹。景泰蓝制作工艺极其繁琐复杂,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一百零八道工序,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因而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掐丝”这一工序是用镊子将压扁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药粉,进行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而“点蓝”是将经过“掐丝”工序后的胎体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把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标示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 图为师傅在进行“掐丝”工艺 图为师傅在进行“点蓝”工艺 随后,调研组一行前往花丝镶嵌生产基地进行参观考察。 据负责人介绍,花丝镶嵌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是一门传承久远的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花丝选用金、银、铜作为原材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有挫、镀、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商周,兴盛于汉唐,完美于明清。明代北京银作局制作的金冠、凤冠和各种首饰,都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到了清代,花丝镶工艺进一步发展,分工更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明清两代是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兴盛时期,明代的“银作局”、清代的“造办处”,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进京服役,不仅使得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得以发展提高,更使全国各地的工匠汇聚一处,南北方花丝镶嵌的制作技艺得以交流提高。 由于用料珍奇,以金银为主,工艺繁复,历史上花丝镶嵌一直只是皇家御用技艺,辛亥革命后,清廷造办处随之解散,宫廷花丝镶嵌艺人有的回到故乡,有的就留在北京开办金店银楼,从而使得宫廷技艺花丝镶嵌流入了民间。 景泰蓝工艺、花丝镶嵌工艺均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装饰用品的制作,备受历代帝王青睐,被誉为“燕京八绝”,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胜祥主任表示,通过本次考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两种非遗文化工艺的精美与巧思,为此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创新利用,实现特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未来将充分利用好地区非遗文化资源,让这类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传统宫廷工艺经典重获生命力,融入市场大趋势,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与国际潮流元素相融汇,将景泰蓝工艺与花丝镶嵌工艺打造成为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闪亮名片。 |